【成飞医院科普】酷暑“烤”验,正确认识高温隐形杀手——热射病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热射病进入了高发期,跟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来势汹汹,如果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今天成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热射病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heat stroke)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是一种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和/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引发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为产热-散热失衡导致核心体温>40℃(直肠温度),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谵妄、抽搐、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
1.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青壮年群体,常发生于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时;
2.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好发于体温调节功能下降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孕妇等。
二、热射病常见预警信号有哪些?
1.烫:自觉身体发烫(从内向外发热)
2.晃:异常疲倦、行走不稳
3.晕:头晕、意识模糊、抽搐
4.乱:出现脸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注意:如果发现有人出现高热并伴随神志不清,必须立即送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三、哪些人容易得热射病?
热射病并非只发生在户外工作者身上,以下人群风险较高:
1.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2.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不完善)
3.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4.肥胖人群(散热困难)
5.夏天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官兵、建筑工人、消防员、运动员等(高强度运动产热过多)
6.服用某些药物者(如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影响排汗)
四、如何预防热射病?
热射病,重点在预防!
尽量避免在10:00 - 16:00气温最高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则做好防晒措施;特别是户外工作人员在高温天气到来时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水、补充盐分;出门可派代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液等。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同时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身体的应激能力。
户外工作者:最好有逐渐适应的过程,避免从凉爽的区域(如空调房)直接到高温室外区域活动,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及盐分,或者是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如出现身体不适,应转移到阴凉处,降低体温,并尽快转送到医院。
独居老年人:一些老年人不喜欢开空调,环境温度、湿度高,容易发生中暑,子女应尽量帮老人事先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在家中备足清凉饮料,准备防暑降温的药物,劝说减少外出活动,如老人出现不适尽快送医就诊。
五、热射病急救措施有哪些?
如果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并拨打120:
1.移——迅速转移到阴凉处、空调房,避免继续暴晒。
2.净——脱去多余衣物及鞋袜。
3.降——快速降温,用冷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裹层布防冻伤); 有条件者可浸泡在冷水中(但需注意患者意识状态)。
4.联——呼叫120尽快送医,转运途中继续降温。
5.喂——补充水分,如果患者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若已昏迷,切勿强行灌水!
6.防——保持呼吸通畅,呕吐患者避免误吸;若出现抽搐,防止咬伤舌头。
参考文献:
热射病防治共识专家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来源:ICU 吴敏】